• 名字大全
  • 个性签名
  • 幼教资料
  • 大学排名
  • 造句
  • 谜语
  • 谚语
  • 应用文
  • 歇后语
  • 说课稿
  • 节日资料
  • 诗词名句
  • 网络热点
  • 综合资料
  • 您现在的位置:站轩范文网 > 资料大全 > 节日资料 > 正文

    大二上马哲小论文:读《哲学的贫困》有感_读哲学的贫困有感论文

    来源:站轩范文网 时间:2019-03-12

      读《哲学的贫困》有感

      --大二上马哲小论文

      17年的芋头

      ——给或与我有同样感受的朋友

      首先我要说明,这篇文章并不能真实地反映《哲学的贫困》一书。若读者认为写得还不错,那是因受此书的启发。若读者认为写得糟糕,那纯粹是我笔力不足、见识不够。《哲学的贫困》是一本伟大的著作。马克思以此书批判了蒲鲁东的《贫困的哲学》一书。虽然书名饱含对蒲鲁东的学说的讽刺,这本书却并非是情感的宣泄,而是针锋相对地指出了蒲鲁东经济学说中缺漏之处,并涵盖了经济学、社会学、哲学、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内容。这其中有对小资产者局限性的批判,有对古典经济学家学说的评述,有对社会阶级与生产力关系的深刻认识,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独到理解,有对世界无产者发出的热烈号召。马克思思想之博大深刻,非此短短数语所能言尽。马克思韦伯说,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连篇累牍地谈论直觉体知只不过掩饰了自己对对象毫无洞见。我仍斗胆以单薄之笔力写下这篇小文,暴露我的无知与见识短浅。只愿不会冒犯了马克思的著作。

      《哲学的贫困》中,马克思阐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,并与蒲鲁东的"辩证法"两相对比,批评了"蒲鲁东"对辩证法的错误应用。读完其中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论述,我发现,我也许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辩证法。

      今年暑假,看了刘慈欣的《三体》。终究是我内心不够强大,看完之后陷入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状态。世界很大,宇宙更大,我之存在,曾不能沧海之一粟。我对于人类,不过七十亿分之一,存在与否,对人类这一种族而言,并无差别。人类之于宇宙,不过是无穷星系、无穷行星、无穷生命之中一个小小物种,存在与否,对于浩渺的宇宙而言,并无差别。在人类的小社会里呆久后,突然意识中的世界被无限放大。而自己无限缩小。好像支持着我存在的支柱一下子坍塌了,我感到失去了存在的意义,可是已经存在了,便又只好这么活着。像一小船漂在茫茫大海上,我漂在在尘世间,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漂着,不知道要漂向哪,就这么漂着。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。但我知道,在我之前,这种状态,必有人曾经历过。There is no new thing under the sun.

      后来这种状态似乎演化成了一种对自我、对人类现有文明的一种粗暴而愚蠢的否定。在当时的我看来,人类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劳,尤其是哲学和社会科学。这一方面是因为,我认为人类文明太过渺小,在人类文明之外,还有数不清的超智慧生命体,他们眼中的我们,就像蝼蚁一样。且万事万物,包括宇宙,皆有终归于寂之日,我们现在所作的一切,都是在灭失之前的徒劳挣扎。另一方面是因为,在我看来社会科学和哲学都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的反观,以我之眼观世界,物物皆着我之色彩。不管学者们再怎么坚持用客观的方法分析人类自己、分析社会,最后得出的仍是经过人们意识加工的结论,换句话说,我们活在我们用自己的意识架构出的世界里。这些否定、这些解释很难说是不愚蠢的。我将自己带进一种虚无的状态,作茧自缚,忘记了根本之所在:我之所以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,是因为我存在;我之所以对社会有这样的观察,是因为我本身就置身于社会之中。换句话说,我欲以存在之身论证自身的非存在,我欲以社会中之自我论证社会的虚无。我在否定了自身以后,就止步了。在看了《哲学的贫困》后,我才初步明白,这大概是因为,我的辩证法,甚至不如蒲鲁东的"高明".我只知正题有反题,却忘了合题。本应是辩证的否定,而我却只记得自己否定自己,忘记了自己发展自己---我的"辩证法"是跛足的。其实,一切最终都会灭失,但并不能因"终将灭失"这一结果,而否认存在这一过程的意义。高三的我,也曾经持有过类似的结果导向的观点。万物归无固然是无法避免的宿命,但在清零之前,一切都还存在着。

      《哲学的贫困》中令我感触颇深的另一点,即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观点。人是社会中的人,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。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着,社会改变着人,人也改变着社会。看过一则小故事,故事描述了飞机三个不同机舱内的乘客,在等待起飞时的不同行为:头等舱的人在阅读,商务舱的人在用电脑,经济舱的人在玩手机。如果现实和这故事一样,发展到这里就戛然而止,那么社会阶层将会就此固定:低阶层的人永远是低阶层的人,不得翻身;高阶层的人永远是高阶层的人,绝不会被拉下神坛---每个人一出生,就能看见生命的终点。这种宿命论的观点,有一定道理,但却偏颇---它只看到了社会资本的积累性和继承性,却没有看到埋藏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下变革性的力量。"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构成其全部历史基础的自己的生产力,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既得的力量,即以往活动的产物。"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建立在既有的物质基础之上,不断积累,不断发展。那生产关系呢?"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,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,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,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。""人们的社会历史,始终只不过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,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点。"这两句话,说明了两点。第一,生产关系---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关系,不是恒久不变的,它们随着生产力变化而变化,是历史的、暂时的。(www.fwsir.com)第二,人类的社会历史,是由单个个体的发展历史所构成的。虽然单独来看,每一个生命都是渺小的;但正是这一个个渺小的个体,整合在一起,人类作为一个种族才得延续。这两句话合在理解,在我看来,恰好能够反驳上文所述的那种宿命论的观点。首先,就人类社会整体而言,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、变化;其次,就每一个个体而言,其社会关系不是继承性的或恒久不变的。由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每一个个体发展的历史,由果及因,当人类社会整体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意味着,其中个体的社会关系不可能是恒定不变的。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的,从社会学的角度看,或许在于,它破除了等级社会的"宿命论"和阶级社会的"代际继承"等观点,赋予了每一个个体平等的发展可能。

      读完《哲学的贫困》一书,我最大的收获,便是我好像开始体悟我存在的意义了。我存在,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但又不仅仅是一个个体---我还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存在着。我活着,是这一个小小个体的存在的延续,也是人类这一种族的存在的延续。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一切产物,都是为了种族的延续,物质产物自不必说,而精神产物—我们制定法律,是为了规制越轨的行为;我们信仰宗教,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;我们创造艺术,是为了表达对美的追求;我们研究科学,是为了探索我们周遭的世界;我们思考哲学,是为了了解我们自身……既然已经存在了,就好好地活下去吧。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活下去,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活下去。存在的意义,隐于存在之物中。

    推荐访问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