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入党申请书
  • 入团申请书
  • 转正申请
  • 思想汇报
  • 党性分析
  • 事迹材料
  • 申报材料
  • 行风建设
  • 公文范例
  • 您现在的位置:站轩范文网 > 党政资料 > 申报材料 > 正文

    [教师《我就是数学》读后感]小学数学教师必看书籍

    来源:站轩范文网 时间:2019-03-14

      教师《我就是数学》读后感

      龙港五小   陈小雁

      作者简介

      华应龙,1966年生,江苏南通人,1984年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。中学高级教师、特级教师,首批"首都基础教育名家",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,北京师范大学、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。 在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中国教育报》、《人民教育》等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,主编、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。先后参加了"苏教版"和"北师大版"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。

      内容简介

      《我就是数学》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,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总结及感悟,本书分为"课前慎思"、"课中求索"、"课后反思"、"听课随想"、"评课心语"、"生活感悟"六部分。其中既有华应龙的教,也有他对别的老师执教的课的评;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,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。书中经常引经据典,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博览群书、充满智慧的学者,更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。

      精彩分享

      近一段时间,我借班讲"圆的认识",在课前准备环节总喜欢借学生的橡皮。以下华老师的一个教学实录。

      师:来,我们收拾一下桌面。桌面上应该有圆规、三角尺、铅笔,还有老师发的一张白纸。请把其他东西收起来,放到抽屉里。

      (生纷纷收拾。)

      师:动作真快!(表扬完了,故意东张西望,先是迟疑,后是欣喜)我看到有同学桌面上还放了橡皮,正好是我想借的,谁愿意借给我?

      (生慷慨地,把橡皮举得高高;还有学生要从抽屉里拿出来,老师制止了。)

      师:(把周围学生的橡皮一块一块地借了过来,并表示出非常感谢的神情。举起满手的橡皮)嗳,我借这么多橡皮,干什么用呢?猜一猜!

      (生不明就里,有些木然。有学生试探性地说——)

      生1:你自己写错了,要擦。

      生2:做魔术。

      生3:看橡皮是什么形状的。

      生4:用橡皮拼圆。

      师:(一直是微笑着,不置可否)我借你们的橡皮干什么用呢?哈哈,是为了让你们没有橡皮用。(学

    教师《我就是数学》读后感

    生们笑了。)没有橡皮,下笔会更慎重。错了,也不白错,抓住"她"好好欣赏,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!

      (生懂事地点点头。)

      师:这样,这节课我们就约定不用橡皮,好吗?把橡皮收到抽屉里。我相信大家会守信用的。(老师把借的橡皮再还掉,学生们把橡皮收到抽屉里,脸上露出会意的微笑。)

      ……

     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,一个简单的橡皮,一借一还,都体现了华老师的教学教育高深智慧。

      "没有橡皮,下笔会更慎重。"这是自然的结果。置之死地而后生,当我们做事情没有依赖的时候,自会多了几分慎重。而现在的学生很是浮躁,缺乏责任心,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,常常是毛手毛脚,一看就动笔,一动笔就错,一错就擦。宁静才能致远,逼学生静心思远,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。

      正对学生目前的写作业和考试速度慢的现象,这个案例让我找到了根源。"涂改液"就是罪魁祸首。它一是不卫生,二是大大的减慢了学生做题速度和学习效率。所以,逐渐让学生学会不用涂改液是形势所趋。

      再说道"一借一还",换作是我,可能就直接没收学生的橡皮,到下课后才还给他们。而华老师是在上课前就马上还给学生。这样的举动更加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,让师生彼此更加信任对方。这让我想到了平时上课看到学生在搞小动作或者是看课外书,我就直接没收,加上一句:看你这周的表现如何,我再考虑要不要还你书。接下来的几天,那学生就每天都怀着惊心胆跳的心情在听我的课,内心一刻不得安宁。所以,以后我会当天就和学生做个小约定,这样可以加深我们的感情,也让她可以锻炼如何抵抗诱惑。

      回顾"借橡皮"的前前后后,我深深地体悟到:珍惜当下的一切,差错也是一种资源。成功失败都是收获,酸甜苦辣都有营养。这是我们老师经常会忽略的一种宝贵资源,特别是我们新老师的公开课,一心向着学生赶紧跟着自己的剧本走,把一些学生出错但反而更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漏掉了,觉得可惜。再者,从中我想到了之前听一个新老师的课。一个学生勇敢的多次举手想回答问题,终于到她了,结果上台回答的答案和前一位同学的一模一样。此时,全班同学都在嘲笑他,他红透了脸躲小心翼翼的躲在一个同学身后。而此刻的老师,也没有察觉,一心一意的在赶她自己的剧本。可想而知,一颗幼小的心灵,此刻受到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。

      读后反思

      淘书时看到华应龙老师的《我就是数学》,直觉告诉我该老师已经走火入魔,已然爱数学或是爱教数学到了忘我的境界,才有了"我"和"数学"的难舍难分。

      华应龙出身农民家庭,从12岁起干了许多农活,他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情结。他像农民种地那样去教书。他说,教育像农业那样需要信任、宽容、耐心、期待和守望。教育是农业,不是工业,更不是商业。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教育理念,很是敬佩!对于这个理念的理解:农业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,工业所需要的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,而农业所需要的却是能真正关注生命及其成长的农民。知识是容易教授的,技能是容易训练的,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"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追逐另一朵韵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".

      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,使人惊醒:人师,教育人的追求!好课,不在小技巧,而在大情怀!

      他,"为数学而来"——

      他是一位"学者".

      他喜欢静心读书,喜欢数学,喜欢研究数学, "教是因为需要教""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?""有容乃大""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"……引经据典,信手拈来,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!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。

      他又是一位"行者".

      他喜欢走进课堂,《蹲下来和孩子对话》,告诉孩子《人皆可以为尧舜》,他时刻提醒我们《教学,从擦黑板开始》,不妨《听听自己的课如何》,他说《现在的课堂会飞》,应该《像苏格拉底那样"退"或者"进"》,《好课,要舍得"浪费时间》……每次的公开课经历,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,是一种高峰体验。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,在思考中躬行实践。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!

      他更是一位"智者".

      《一树一菩提,一花一世界》,他让我们顿悟:"道,非常道,明,非常明!"同样的《那一声"谢谢"里》,他总能分辨得出,是否是《学生投师所好》!当《遭遇"节外生枝"》时,作者的从容和淡定,练达和智慧,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。《教学有路曲为径》,原来《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》,《一节课·一碗米》,《篮球,我的导师》,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,真是定能生慧。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,书本的启迪,实践的历练,写作的顿悟,反思的升华。

      如果说,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,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,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……或许,只是因为——他为数学而来!

    推荐访问:教师《我就是数学》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