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语文论文
  • 数学论文
  • 英语论文
  • 物理论文
  • 化学论文
  • 生物论文
  • 美术论文
  • 音乐论文
  • 地理论文
  • 政治论文
  • 历史论文
  • 体育论文
  • 职教论文
  • 师德论文
  • 您现在的位置:站轩范文网 > 教学论文 > 语文论文 > 正文

    青藏线 [读《当兵在青藏线》有感1500字]

    来源:站轩范文网 时间:2019-03-12

      读《当兵在青藏线》有感1500字

      文/红叶

      我与作者应该说是老朋友了,与作者的认识纯属偶然,也得好好的感谢下“强军论坛”这个温馨的交流平台让我们相识。虽然是老朋友,但交往也只限于论坛、论坛短信,我们一次面没见,一个电话没打。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士官,而他现在应该是驻青藏线某部的副政委吧(这个情况也是从论坛了解到的)。记得读他的第一篇作品是《女兵小熊》,而后他又推出了女兵……一系列女兵。那时我还在论坛里面笑话他说:“你带的女兵还真多,下步准备再写下哪个女兵啦?”也是从那时起,让我从论坛的众多网友中关注到他,以后只要是他的帖子我必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好像也感受到我这个朋友的关注,不知不觉中我们也成为朋友了。我有事经常会发论坛短信给他,他也是只要能帮助的肯定帮助,这也给我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推动。我现在写作,可以说是受了他很大的感染吧。前段时间他又推出了《当兵在青藏线》共计十二个章节,由于自己也要上班,刚推出时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。近几天稍闲点,终于全部看完了,这一次的拜读,让我再次的领略了作者的文笔功底,真是深深的佩服。

      在读完以后,我个人认为如果要是我写作这样的作品,肯定会选择以连载小说的方式,而他却是选择生活纪实,后来细想,觉得还是这样更贴近于生活吧。在文中有很多地方其实语言用得也很平凡,但是恰到好处。特别是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之深、对有关资料的收集之多令人敬佩,可以说他为了写这个《当兵在青藏线》系列还是花了不少精力的。通过这篇作品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到青藏线官兵的生活环境之艰苦,而他却没有半点说自己感觉艰苦,却以“习惯”二字概括了。“习惯”这二个字也是我们脱口而出的,但是要我们在那么艰苦的地方,谁能说习惯那里的生活,而他一呆就是12年半(也算13年),他的这种扎根青藏线的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全军官兵学习。在文中还时不时的看到他说几句藏语(但会用汉语加以解释),这更加说明了他已通过十多年在军旅的生活,已完全把自己融入到青藏高原中去了。在我们内地办公室是根本不允许养花的,因为我们养花真的是太容易,而在青藏线上却大力推广养花。我以前曾也在海岛上生活过,其艰苦条件也是刻骨铭心的,但能养花。相比之下,真是小乌见大乌,真的不难想象条件是多么的艰苦。战士们为了养花,自己把21金维他舍不得吃,而拿去养花,可见要是能在青藏线上见到一点点青绿是多么的不易。想起在海岛的日子,军营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“白天兵看兵,晚上数星星”这也是形容海岛生活的艰苦程度吧。海岛都如此艰苦,青藏线呢?我真的不敢想象。在海岛上我们虽然也缺少淡水,但还是马虎够用,而青藏线上的水里面有(仅在五道梁地区)小红虫子,他们也知道喝了对人的身体不好,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埋怨,而且还乐观的把这种水称之为“肉汤”。我没去过高原,也不知道高原反应是怎么样的感觉,会出现什么状况。但从他介绍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状况,我知道他说的绝对丝毫不夸张。由于气压的因素,睡觉都流鼻血了,这还算轻的。里面还提到过一个排长,因为高原反应,得了“高原肺栓塞”而牺牲了。让人最心疼的是,有一个家属在山下等待着丈夫下山,好让一家团聚。可一等再等,由于工作丈夫而走不开身,最后他只好带着年仅2岁的孩子“小龙”上山。“小龙”由于高原反应而献出了年仅2岁的小生命,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了,让我再次的陷入其中。在12篇文章里面,我看到的最低海拨是3670米(拉萨),最高的是唐古拉(5231),“唐古拉哨所”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吧。我在没当兵之前就听说过的,来部队以后也是经常听到其环境的艰苦程度,包括到现在还时不时与战友开玩笑说“想锻炼自己,去‘唐古拉哨所’准没错”。在西藏的条件是艰苦的,但也有着一个世界上最具特色、最富魅力的城市拉萨。布达拉宫是整个西藏的象征,那个地方也是我一直很向往的,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,作者生动的语言描述着布达拉宫,让人感觉好似曾经去过那个地方,只可惜没看到他传几张布达拉宫的相片上来让我们饱饱眼福。想想那海拨3670米,如果以后有机会去那里,不知道会不会有高原反应,再想想作者笔下的官兵们,长期生活在那里,此时,我只想立正站好,向他们致以军礼,向他们致敬。

    推荐访问:读《当兵在青藏线》有感1500字 青藏线地图 当兵入党申请书1500字